我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出發已月余,據報道于8月25日22時45分,距離地球突破1000萬公里,飛行里程約9300萬公里,“天問一號”將帶著我們對火星的種種想象繼續前行,在未知的太空旅行中,我們在地球上發射的火箭等航天器會不會對外太空行星造成生物污染呢?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宇航局(NASA)是如何做的:
美國宇航局(NASA)的“探索計劃”是將一個地球物理著陸器放置于火星,通過地震調查、測地學、熱傳輸等進行內部勘探的“洞察”項目。在火箭發射前,Coriolis μ空氣采樣器被用來監測空氣污染。
為了盡量避免生物污染的風險,每次火星任務都會滿足一定數量的要求和遵守相應的義務,在發射前每個階段都有全/球測試方案。為了確保該著陸器在生物方面符合行星保護標準,在發射前采取一些預防措施,例如使用Coriolis μ空氣采樣器監測環境污染,為該設備建立生物污染水平的基線。
“洞察”項目成功驗證了符合生物污染方面的要求,并于2018年5月5日發射。
“洞察”項目空氣采樣程序:
使用Coriolis μ空氣采樣器以及無菌錐形收集瓶(法國Bertin公司);空氣流速設定300L/min,收集液為15ml PBS溶液;對每個采樣位置進行3次重復采樣,每次采樣時間為5min,大約采集1.5立方米樣本。